随着国务院《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》的发布,围绕构建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分级诊疗模式,各方都在积极探索。在近日举行的“2017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”上,记者观察到,以高、精、尖著称的医疗器械行业格局已经生变,无论跨国企业,还是本土企业,侧重点多数是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量身定制产品。
《2015年中国CT市场发展报告》显示,相对于三级医院,CT设备市场在我国基层医院、民营医院有较大可拓展空间,预计2018年销量在2400台左右。而CT设备的保有量会持续增长。未来几年,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T设备年需求量将超过1000台,三级医院则以设备更新换代为主。
展会上,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相关专家指出,目前从产业结构上看,主要是国产CT设备销量增加,且民营医院的CT设备购置量逐年增长,导致CT设备的平均销售价格下滑。相比2014年,2015年外资企业的CT设备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,国产品牌则以东软、联影、赛诺威盛等CT设备销售增长较快。
赛诺威盛总裁付诗农表示,从技术上看,近年来我国本土CT设备发展速度较快,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医疗机构日常诊疗需求,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采购国产设备。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检查成本;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售后服务成本。但不可否认是的,一些临床科研方面有高、精、尖需求的机构,仍然会以采购外资企业的CT设备为主。
依据机构需求研发
长期以来,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领域主要依靠进口,很少出现自主研发的大型医疗设备。CT设备涉及的技术非常多,即便是欧洲的大型CT生产企业,像球管、高压发生器和探测器的核心硬部件,也都是从全球范围内甄选部件提供商,然后进行定制生产和合作,目前本土CT企业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。
付诗农坦言,这种委托定制生产的合作方式,并不是说我们的本土CT设备没有核心技术,现在大多数CT企业的核心主要是致力于系统和优化,最终给医生提供完美化的临床解决方案,获取最能表现出疾病问题的完美图像。以赛诺威盛来说,该公司产品开发和国际化公司模式和程度差不多,但GE和西门子作为CT设备的“领头羊”还有一些更深的球管、发生器技术。
会上,也有专家指出,医学影像是当前诊疗体系走红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,已经渗透到诊断、治疗、复查各个环节,包括急诊、各科室门诊、介入治疗、放疗定位等。应用以CT为代表的各种影像技术,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断水平,构建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分级诊疗模式效果显著。
云南省永平县人民医院院长苏光彩坦言:“现阶段像CT这样的大型影像设备,基层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就是设备陈旧,或是因为不懂选购,配置了和医院业务发展不匹配的低性能设备,硬件不到位让影像分级诊疗无从立足,所以不管是政府,还是包括医院自身在内的各方,首先要帮助基层医院科学配置影像设备。”
据了解,CT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,医院在投资时至少需要考虑CT设备5~10年里承担的角色。通常,医院需要结合所在地域居民的人口特征、经济特征、高发疾病等,推断医疗需求的发展趋势,再结合医院的各方资源,制定医院的发展规划,包括专科建设、发展规模等,然后根据这些明确的信息,再进行设备的科学配置。
“基层医疗使用的CT设备绝不应该是大医院淘汰的产品,其使用环境、使用人员、使用条件对CT设备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。”付诗农认为,基层医院需要的CT可以用一个英文单词CARE来概括。C指的是capable,基层医院需要一款全身应用级设备,面对的患者更多是全科影响诊断要求;A指的是affordable,基层医院财力有限,必须让其买得起;R指的是Reliable,基层医院不比大医院CT设备多,设备一定要可靠和耐用;E指的是Easy of use, 容易使用,毕竟基层医院的专家没有那么多。